> 首页 > 匈牙利新闻
这个“歪果仁”写了逛布达佩斯唐人街的感受,它最初就长这样吗?

在布达佩斯生活多年,自封当地人的英国作家Alex Stemp最近为匈牙利媒体撰写了一篇文章,以一个“歪果仁”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在布达佩斯“唐人街”的见闻和感受,让人不禁好奇,布达佩斯最初的“唐人街”也是这样的吗?

离奇的招牌、质优的商品,让人忘了身在布达佩斯

“中国菜在全球范围内耳熟能详,数量众多,就像‘欧洲食品’和汉堡。”Stemp说,但对于中国文化,他和许多人一样,除了看报道,实际上知之甚少,“想快速了解点什么,我建议你从布达佩斯新开发的Monori Center开始。”

Stemp在给Daily News Hungary的文章中写道,这里现在被称为“唐人街”,但Monori Center没有过多唐人街的“刻板印象”,比如各种电影和故事中的烟馆,以及街道两边的宝塔形建筑。虽然也有灯笼和书法等元素,但建筑风格与佩斯郊区其他地方是相似的。

与传统意义上的华人聚居区不同,这片区域以批发市场的形象示人,但也是首都一些最好的中国美食和餐馆的所在地。相比其他地方不那么精致的中国餐馆,这里的餐馆不仅为华人,也为匈牙利人提供了真正的美食,而且在装饰上也与中国国内相似。

在Stemp看来,这处朴素的街区充满了各色服装、商店和当地美食的香味,氛围比想象中的更安逸,“到了中国新年,一切大概都会活跃起来。”他说,“此外这里还有高级酒店、医馆、中文学校、报纸制作公司和一种社区感。”

最吸引Stemp的是那些“古灵精怪”的招牌,“它们的名字有时很新颖,但通常都很离奇。如‘太阳鸟’‘月亮姑娘’、Z-Boxer。”他说,“我目前最喜欢的一个是R-Marks,念起来类似Remarks。”

图为Monori Center各式招牌。图/Monori Center Facebook

Stemp称,Monori Center最大的优点就是,商品明显比其他地方便宜。对比市中心那些价格过高、豪华但又傲慢肤浅的商店来说,“唐人街”的小店带来了一种清新、简单的改变。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两者的质量也是相似的。

图为Monori Center店铺中售卖的商品。图/Monori Center Facebook

离Monori Center不远,Eurázsiai Center市场也是华人聚集的地方,但与井然有序的前者相比,Stemp认为其具有另一种气质——“狂野”。这里充斥着摊贩和喜欢讨价还价顾客,只要价格合适,无论是诱人的金表、香水、玩具、电子产品还是异想天开的地毯,都可以买得到。

这样的反差,甚至让Stemp短暂地“忘记”了自己身在布达佩斯。商户会主动和路人打交道,用拗口的匈牙利语以及英语交流。尽管这里的餐食卖相不太好,但胜在价格低廉,味道也不错。

起早贪黑去“四虎市场”练摊

无论安逸还是喧闹,都是这位“歪果仁”眼中布达佩斯“唐人街”如今的面貌。而Stemp或许不了解,最初的“唐人街”是什么模样。

“你说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累,那是因为你没坐过9天9夜的火车。”在匈牙利打拼了20多年的马文军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批中国人坐上东方列车,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踏上陌生的匈牙利国土。

很多人都在曾经的“四虎市场”中起早贪黑练摊,这处市场原本是火车站货运场,有3000多间“巴威隆”(摊位),招引了数千华人进场经营。而“四虎市场”也一度成为了“唐人街”一般的存在。

图为曾经的布达佩斯“四虎市场”。图/中新网

在最鼎盛的时期,“四虎市场”每天早上还看不清钱币上的数字时就开门营业,晚上一直到再也数不清数目时才打烊。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摊位一度被炒到每平方米近1万美元,但仍一位难求。

华人宋万军是这个市场变迁的见证人及参与者。起先他一句匈牙利语也听不懂,到“四虎市场”练摊时,便指着一大堆丝袜,扯着嗓子用中匈文混合语喊道:“200块一‘球毛’(匈牙利语,意为一打)”。“那时我们七个人挤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我打鼾,大家就一致推选我睡在厨房的地板上。那时可真是苦。”宋万军回忆说。

也有痛快的时候,那就是晚上算钱。生意最好时,宋万军一天收到现金2700万福林。当时福林最大面值1000元,赚来的钞票得按面值大小码齐整,再存银行。“那么多钱,数到凌晨一两点也数不过来。”宋万军笑着说。

“唐人街”搬了家,华人也在跟着转型

可巅峰之后的下坡路却总是在所难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人走出了“四虎市场”。

“大家都在往前走,但‘四虎市场’的条件却没有改善,还是铁皮屋,连像样的上下水都没有。”马文军说。再加上租用市场用地的经营方始终没有与地产所有者洽谈续延租约一事,华人就逐渐离开了那里。

其中一部分人融资买下了“四虎市场”对面已处于破产境地的匈牙利铁路桥梁工厂,改建成华人自己的批发市场“欧洲广场”。

而宋万军则在布达佩斯开发了如今的“唐人街”贸易中心。2009年,“唐人街”正式投入使用,聚集着从事服装、鞋等商品贸易的华人,街区的布置装潢也更讲究更明亮。“大街两旁不仅建了现代化商场,还有川菜、湘菜等中餐馆,设置中文学校。它不仅将是布达佩斯的新地标,也是华侨华人的新家园。”宋万军说。

图为“唐人街”上的餐馆、华人超市。图/Chinatown Budapest Facebook

与此同时,在唐人街打拼的华人也发生着变化。在Stemp看来,与高调的西方人相比,最初来到匈牙利的华人更含蓄,不喜欢吹嘘。就像马文军和朱云平等人一样,他们习惯从早到晚辛勤劳作。一些人已经定居并融入匈牙利社会,另一些人去了西欧,还有一些人选择回国。

但最近,新一代华人来了。与第一波不同的是,许多新移民更加高科技和国际化。他们通常比前辈更富有,成功的机会也更大。正如匈牙利唐人街商业区代表宋一楠。

“我其实算是1.5代移民。”宋一楠笑道,“我在河南生活到15岁,才到了匈牙利,19岁到美国读书。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到英国做了两年博士后。后来才回到匈牙利,进入‘唐人街’工作。”

宋一楠说,当地华人原本更倾向于做贸易服务,现在也开始逐渐转向服务性行业,比如餐饮、教育等。其实,从“唐人街”的变化就能看到华人的转型努力。比如,原来大家只需要把中国生产的东西卖到欧洲,现在则开始考虑把欧洲的东西卖到中国。

如今无论是对新移民还是老移民来说,“唐人街”都是一处不能割舍的存在。“我们会到这里寻找商机,也需要到这里寻求帮助,或是来调剂一下难伺候的‘中国胃’,找一找家乡味。”在布达佩斯生活十几年的华人赵勤说。

(来源:Daily News Hungary、新华社、中国侨网/编辑:罗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