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北半球夏天,蚊子格外可恶。
世卫组织7月底警告,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疫情正在扩散,非洲毛里求斯、法属留尼汪岛和法属马约特岛为主要发病地点。更忧心的是,原本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部分蚊子种群逐渐向东亚、欧洲、北美等温带地区迁移——截止7月27日,中国广东、澳门等地已录得病例超4000宗;5月1日至今,法国本土录得约800例输入病例……危机正沿着全球变暖的轨迹重构人类健康风险版图。
广东疫病的暴发表明中国上下还是对蚊害轻敌了,让本应被扼杀在摇篮里的蚊子逍遥至今,造成如今的紧张局面。不过,广东当下已开始尝试更系统的防蚊机制:包括投放"灭蚊鱼"和绝育雄蚊、无人机航拍识别积水点、GIS热力图监测,同时加强宣传科普、村规民约与激励措施,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社会对蚊子风险的认知。
与中国不同,在曾遭受过登革热、疟疾等蚊媒疾病“夺命杀”的欧洲、北美或新加坡等地,对蚊虫的系统性治理非常重视。如法国在欧洲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蚊媒传染病监测体系,推行"捕捉-识别-预警-响应"五步闭环,通过哨点监控网络、实验室快速检测和多部门联动。新加坡则更强调制度化预防:包括举报罚款等社区治理、智能监测、定期消杀、跨部门协调等机制常态化灭蚊。德国则融入生态防控策略,如在公园设置蝙蝠屋,通过生态链保护增强生物防线能力。在这些国家,蚊媒疾病的防控早已超越传统“疾控”思维,进入以数据驱动、制度保障和公众协同的“韧性治理”阶段。
对于中国而言,防控蚊媒疾病的挑战不仅是一次战术应对,更是一次系统重构的契机,城市治理也需同步革新——从排水系统设计到老旧社区改造,都应纳入防疫视角,“水泥钢筋”更应成为公共卫生的前沿堡垒。
更重要的是,要在观念层面实现转变。当北极圈内首次记录到白纹伊蚊的嗡鸣,这场跨越纬度的“无声战争”早已不只是热带国家的烦恼。面对不断进化的蚊虫种群,未来的防疫之战,早已不是单点式的“攻防战”,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科技治理水平和社会动员机制的综合考验。中国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响应速度,更是制度与科技的双重跃升。这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能力,更关乎全球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与人类未来的韧性。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