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车工在暴雨中倒勾破门,六万观众席爆发出盖过雷声的呐喊;外卖骑手扑出单刀球,视频在TikTok收割12亿播放量;欧媒Footboom将“苏超”誉为“中国足球复兴之火”——这场没有明星、没有资本的草根狂欢,却让吞金巨鳄的中国职业足球比赛相形见绌。
“苏超”赛场上跑动着的516名球员,大多是快递员、教师、企业经营者,是身边最平常的“他们”。常州恐龙园员工进球后,同事举着恐龙玩偶狂欢;盐城修车工扑救时,老顾客在看台高喊“下次修车免费”。足球回归社区公共生活的本质就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场上找到自己的镜像。
“草根”的底色赋予了令“苏超”爆火的“生命力”:“去精英化”的特质,让比赛剥离了商业赛事的表演感,还原成最朴素的对抗——雨中倒地滑铲的决绝,补时阶段抽筋仍坚持的执拗,这些未经雕琢的瞬间,恰恰击中了观众对游戏和竞技的纯粹向往。
Footboom评价苏超:“展现出的那种原始、真实、包容的精神,并重塑足球在中国的体验和欣赏方式……”,也道出了苏超海外传播的本质——草根文化的情感力量击穿了语言与地域的壁垒,足球不再是被资本绑架的表演,而成为普通人情感共鸣的载体。
反观职业化三十年的中国足球,靠金元堆砌出虚假繁荣,一直在假球丑闻、无法靠联赛正常盈利和青训荒芜中挣扎。中国足球职业化三十年折腾成一片“盐碱地”,球迷与俱乐部的关系简化为“消费与被消费”,看球过度关注胜负成绩,社区球场因为商业开发挤压无处循迹,校园足球沦为形式主义。足球这一全球爱好者和商业价值断层领先的体育项目,成了悬浮在空中的“奢侈品”和偶尔被拿起的“撒气筒”。
苏超的启示,不在于技战术层面的借鉴,而在于对足球本质的重新认知。它证明,一项运动的生命力,不取决于球星的名气或联赛的商业价值,而在于能否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才是中国足球最该汲取的“破圈”密码。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洺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