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尔班政府近日对外资投资审查制度的新动作,无疑在本国投资版图上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根据新规,匈牙利政府自今年6月23日起,拥有对外国投资收购本国企业的优先购买权,且该政策适用于所有行业。
这些年,匈牙利仿佛要构建欧洲最严苛的投资审查体系。匈牙利在2020年审查了62笔外资交易,2024年已增至162笔。新规允许政府在发现国家利益“受威胁”的情况下,不仅能叫停交易,还可直接接手原计划出售给外国买家的资产。这无疑赋予了政府更强的干预能力。
但这也带来了潜在问题。企业在出售资产前通常需进行复杂的准备工作,耗时耗力。一旦交易被政府介入并“接盘”,就算价格和条件能与原协议一致,企业仍将面临效率上的损失,市场信心也会被挫伤市。
国民经济部此次坚称,新规并非关闭国门,而是以更审慎的态度守护战略资产安全。数据显示,自初次推出审查机制以来,97%的交易仍获批准,这或许表明匈牙利政府并未过度干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定义“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是否透明、可预期,成为关键所在。
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正考验匈牙利如何防止新政策成为新的投资壁垒。
近些年来,随着中匈关系升温,匈牙利已成为中资企业出海欧洲的重要目的地。光是2024年,中国在匈投资共52.8亿欧元,占匈吸引直接投资总额的51%。
可以预见的是,匈牙利此举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跨国投资者产生一定影响,或迫使其更加谨慎,需要重新评估市场进入的门槛与政策风险。
要破解困局,匈牙利政府不妨借鉴德国“关键技术清单”的精准防御模式,将“保护主义”限定某些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技术、半导体等;同时,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能保障程序公正、信息公开,建立透明的审查标准与申诉机制,则新的政策有望成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有益桥梁。
唯有如此,才能在维护安全的同时,避免“因噎废食”、阻碍发展。毕竟,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封闭的大门挡不住风雨,却可能困住自己。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易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