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多位专家学者接受记者连线采访,回望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与返回中国参战的历史贡献。
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表示,海外华侨曾目睹其他国家沦为殖民地,对外部侵略者有更高的警惕性。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新加坡等地华侨就曾组织捐款、抵制日货,在海外形成强大反响。
“1939年至1942年,3200多名海外华侨自愿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以志愿者的形式返回中国,在滇缅公路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夏玉清2009年开始研究南侨机工。在他看来,这一群体是“普通人改写历史”的典范。
“南侨机工是滇缅公路运输的主力。1939年至1942年,经滇缅公路运送的军需物资达50多万吨,还有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夏玉清介绍,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部分南侨机工投身驼峰航线,承担将各类军用物资转运至中国战场的任务;也有部分留在昆明,担任翻译、文员等职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留下重要一页。
“‘七七事变’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海外援华物资无法运输回国,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生命线’。”南侨机工后人陈达娅说,这条“生命线”上空有敌机轰炸,下方是艰险的道路,近1800名南侨机工在这里献出生命。
陈达娅的父亲陈昭藻1900年生于海南,16岁到新加坡,1939年从南洋归来,是南侨机工中的一员。“我在翻阅南侨机工的往来书信时,发现他们回国时便做好牺牲的准备,每一位南侨机工都是向死而生,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陈达娅介绍,云南疟疾、鼠疫肆虐,一些南侨机工抵达昆明时曾遭遇大雪,因缺棉衣冻伤甚至死亡。南侨机工远离家人,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她的父亲曾和家人走散,有些南侨机工错过亲人葬礼,留下终身遗憾。
“在华南敌后战场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中,也活跃着不少华侨的身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林少红受访时表示,惠阳、广州相继沦陷的消息在华侨群体中引发震动,旅居南洋的惠州华侨成立了南洋惠侨救乡会。
南洋惠侨救乡会在香港设立救济总指挥部,汇回大量华侨捐赠的救济款及物资。林少红表示,南洋惠侨救乡会积极动员青年前往中国抗战,同时出版《东江》《惠报》等定期刊物,宣传抗战思想。一时间,南洋华侨中掀起抗日救亡捐献热潮。工人、店员每月按比例捐出工资,不少妇女甚至将积蓄、首饰捐出。
“南洋华侨中,涌现出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甚至夫妻携手回国抗战的感人场景。”林少红指出,海外侨胞以各种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诠释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来源:中新社/编辑:罗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