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供稿件
【短评】一座中国皖南小馆为何征服“ 建筑界奥斯卡 ”?

在皖南山区的晨雾中,丰梧村的老人将自家用了几十年的犁耙挂上博物馆墙壁,孩子们在架空层下追逐嬉戏,游客坐在可移动的阶梯座椅上听村民讲述村庄往事--这座来自中国安徽黟县的“丰梧季·乡村记忆博物馆”,今夏以“克制而深情”的评语斩获建筑界的“奥斯卡奖”ArchitizerA+Awards双料大奖,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公共建筑。

这座小建筑的价值,远不止于奖杯的光芒。

当建筑师们探讨“如何让乡村建筑避免沦为怀旧标本”时,安徽黟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当代设计激活乡土基因,让村民成为空间真正的主人。博物馆底层架空的灰空间,既延续了皖南民居檐廊交流的传统,又创造出村民议事、露天观影的民主场所。当地回收的青砖与混凝土框架共生,悬挑结构轻巧地打开封闭的村落格局,恰似贝聿铭所言:“中国建筑的精髓,在于打开窗能见到一片天、一块石、一株竹。”

这种“功能嵌入生活”的智慧,让建筑自然生长为村落的有机细胞——白天是文化展厅,傍晚变身婚宴场所,周末又成为游客的乡村会客厅。去年逾12万人次到访,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

村民全程参与共建的过程,更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叙事。当德国建筑师在废弃教堂改造中苦恼于如何让居民真正参与,当荷兰乡建项目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营,丰梧季的村民亲手捐赠农具、口述历史、管理空间,使博物馆成为流动的“精神原乡”。

在评奖中,当丰梧季的照片与欧洲乡村模型并列展出,世界看到的不是符号化的马头墙或刻意仿古的亭台,而是一种更具普世价值的探索: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让设计“消失”于生活日常。正如颁奖词所言,这座博物馆“用微小干预解决了宏大社会命题”,为全球提供了一种低技、低成本却高情感联结的“中国方案”。

如今在丰梧村,博物馆的架空层下常聚集着乘凉的老人。当斜阳穿过竹编隔断,在夯土墙上投下斑驳光影,孩子们在青石板上画下未来的村庄图景——这座没有玻璃展柜的博物馆,已然成为连通过去与未来的“乡土转换器”。它向世界证明:乡村复兴从不需要大拆大建,真正的东方智慧,永远在人间烟火处生长。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洺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