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供稿件
【短评】从哈佛硬刚特朗普看学术自由与政府干预的博弈

5月22日,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再下“狠手”:美国国土安全部表示,特朗普政府已暂停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至此,持续数日的哈佛vs美国政府的对峙战达到高潮。

此前,特朗普政府以“打击反犹主义”为由,要求哈佛大学废除多元化政策(DEI)、限制国际招生、接受课程审查,并以冻结22.6亿美元联邦资金相威胁。哈佛选择正面硬刚,起诉政府违宪,指控其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学术自由,并公开政府整改清单以揭露其“意识形态审查”本质。

这场以政治手段为武器的制裁风暴,不仅威胁着美国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更折射出全球范围内教育体系在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夹缝中的艰难处境。

这场博弈并非孤立事件,在国际上也有类似案例。英国脱欧后,大学因失去欧盟科研资金和学生流动便利性而担忧学术竞争力下降。尽管通过向国际学生提供学费保障试图缓解冲击,但仍难以完全消除影响。这表明政府政策的变动对学术机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无论是资金来源、人才流动还是学术合作等方面。

与此同时,高校的困境也映射出教育体系本身与政治权力的扩张、经济依赖、国际化的进退维谷之间的周旋与矛盾。

哈佛与特朗普政府的诉讼,英国脱欧后的教育阵痛,共同叩问着一个根本问题:在权力、资本与真理的角力中,学术机构能否守住独立探索的底线?若政治干预常态化,美国可能重蹈冷战时期“忠诚调查”的覆辙;而英国若无法修复脱欧后的信任裂痕,其学术影响力或将进一步萎缩。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关乎几所名校的命运,更将定义21世纪知识社会的形态——是走向开放协作的“全球脑”,还是沦为权力与资本的角斗场?答案或许藏在哈佛校长加伯的宣言中:“我们不反对对话,但拒绝交出大学的钥匙。”

哈佛大学被禁止招收国际学生事件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各国政府应尊重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避免将政治因素过度渗透到学术领域。只有保障学术自由,才能让学术研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与创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包容。

(文/洺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