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到主动承认对华高关税“过高”且不可持续,美国发起的这场关税戏已一月有余,中国义乌外贸商家的心情也是忐忑起落。近日,在中美双方同意在90天内降低关税后,义乌商家和工厂工人们又在赶工发货了,全球买家也在抓紧采购。
美国重拾关税工具,尽管战术上充满戏剧性,战略上却绝不是心血来潮。为长久计的话,义乌的外贸人和国际买家要怎么应对这风起云涌的关税变化呢?
美国曾是义乌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很可能没有之一。义乌商家似乎早就看到中美间聚集的关税乌云,并未雨绸缪了。义乌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达668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2%,其中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东盟的贸易增长显著,这些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有效分散了对美依赖。2023年启动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通过建立海外仓、分市场和展厅,帮助超5000家经营主体打开新市场。这种抱团出海的模式,不仅降低了个体商户的风险,更形成了协同效应,让义乌商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外贸行业的不确定性从不曾间断,义乌的商家也已习惯了在风浪中航行,但对系统性风险的预判能力仍需提升。那些曾以“转单能手”自居的商家们发现,这次风暴不再是简单的“东边不亮西边亮”。2024年,中国义乌市场对美国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轻工商品和机电商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较低;而在被视为“转单主力”的东南亚市场,也逐渐因该市场的利润相对较低,对货源要求也更高,让义乌外贸人为难。当全球贸易规则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博弈”,义乌产业链“一流市场、二流工厂、三流设计”的结构性短板,正在关税高压下演变成一场系统性危机。
义乌在美国关税的冲击下,迎来了一场产业升级的压力测试。未来,义乌应尽快撕掉“低价代工厂”标签。当一种经济的韧性从“再拼一拼,再苦一苦”的被动应对,转变为“怎么变也难不倒咱们,一变,还是绝活儿”的主动创新,义乌外贸乃至中国轻型制造,才能真正在全球供需链重构中站稳自己的位置。
(文/申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