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期的中国社媒平台上,第六代导演的标杆人物贾樟柯分享自己正在被短剧“硬控”;而在上海郊区的一栋普通大楼里,金发碧眼的演员正在中世纪城堡布景前表演着中国编剧设计的剧情……这些看似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正成为中国微短剧火爆的独特写照。
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高达504亿元(人民币,下同),甚至超过了同期的院线电影票房(425亿元)。这解释了中国电影第一梯队的从业者为何“沉迷”研究短剧。
短剧吸引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影视从业人员,大批“老外”也“扎堆”中国给自己的同胞们演戏。在上海嘉定区南翔镇的“欧美片场”内,有100多个精心设计的场景:从中世纪古堡到高科技实验舱,从现代都市到“山顶”秘境,可谓是上海“竖店”(与之对景的是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同时,这里还驻扎着一群国际演员团队:三百多位优质外国演员,从主演到特型,个个“持证(工作签证)上岗”。他们中不仅有“沪漂”14年的“老上海”,甚至还有从好莱坞来的专业演员。
于是,在“洋面孔”演绎国产剧常见的“灰姑娘逆袭”“豪门恩怨”等狗血情节后,欧洲观众得以在TikTok、ReelShort上刷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英译版,海外年轻人也开始竞相讨论《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亿万富翁老公的双面人生)》的剧情反转——中国的短剧出海已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链。
这不由得让我们再次审视中国微短剧的“魔力”。这种以小成本、高频率、高互动性和低门槛为特征的新兴内容形态,正在重新定义“内容全球化”的路径:从纯中国班底到招募外籍演员、模特出演,甚至再到纯海外制作。
虽然微短剧这种模式也受到“快餐化”“审美疲劳”“内容套路”等质疑,但在欧美社交平台上,算法本就偏好这类“快速抓眼球”的短视频内容,正好为中国微短剧提供了天然的舞台。微短剧的传播不依赖于复杂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是更注重视觉表现和情绪爆发,即使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中国的微短剧出海,不仅仅是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更是中国文化传播、出海的新玩法。它用更“通俗”、更“接地气”的方式参与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这种跨越语言与国界的共情,正是当下其全球走红的最大魔力。
(文/易深)
